鐘強, 高梓朔, 姜文政, 項思敏, 姜濤
(中南大學 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,湖南 長沙,410083)
摘要:針對以細粒鐵精礦為主的厚料層燒結,采用燃料分加強化技術,研究了二次焦粉比例、焦粉-0.5mm粒級含量等對細粒鐵精礦燒結礦產、質量的影響,探明燒結產品礦物組成和顯微結構的變化。結果表明:燒結所用焦粉-0.5mm粒級達51.85%,粒度偏細;基于制粒水分8.0%、焦粉配比5.3%的優化條件下,通過適宜的焦粉分加,提高了燒結礦產、質量指標,當二次焦粉比例為50%時,燒結礦成品率、轉鼓強度、利用系數提升了1.68%、1.16%、3.64%,固體燃耗降低了1.42%;適宜的焦粉分加改善了燒結礦微觀結構,提高了結晶良好的針、條狀鐵酸鈣含量;每噸燒結礦減少2.5 kg的CO排放。
關鍵詞:鐵精礦燒結;燃料分加;燒結指標;鐵酸鈣
目前,我國燒結礦生產規模高達10億噸/年,燒結礦在高爐含鐵爐料中比例達80%左右,因此鐵礦燒結承擔著為鋼鐵冶煉提供優質爐料的重要任務。燒結技術推陳出新帶動燒結礦產質量提高、固體燃耗降低和污染物排放減少,對鋼鐵行業低碳綠色轉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[1-4]。
燃料分加技術是一種將部分燃料在二混過程中加入的技術,使得部分燃料粘附在制粒小球的表面,改善燒結混合料中燃料的燃燒活性[5-6]。通過燃料分加技術,可有效從動力學上改善燒結料層中燃燒前沿與傳熱前沿的匹配問題,保證燒結料層高溫區的集中,進而提高燒結速度、成品率和利用系數,降低燒結燃耗[7-8]。已有文獻研究了燃料分加技術中燃料粒度、熔劑含量、搭配、無煙煤與焦粉的搭配順序以及焦粉種類對鐵礦燒結的影響。固體燃料分加技術將一部分燃料與混合料混合,另一部分燃料在制粒過程中加入,使之覆蓋在制粒小球的表面,從而提高燃料燒結的反應活性面。萊鋼等鋼鐵廠有使用該技術可降低燃料消耗,但應用效果有限,且沒有關注其對CO排放的影響 [9-12]。
本文通過優化焦粉配比、焦粉分加比例以及-0.5mm細粒級含量,系統研究了燃料分加技術對燒結指標及其微觀結構、礦物組成的影響,以及燃料分加對燒結煙氣CO排放的影響行為。
1 試驗原料與方法
1.1 試驗原料
鐵精礦燒結試驗所用含鐵原料包括三種精礦(精礦A、B和C)和粉礦,配比為精礦A:精礦B:精礦C:粉礦=37.5%:12.5%:37.5%:12.5%,熔劑包括白云石、石灰石和生石灰,其主要化學成分和粒度組成分別如表1和表2所示。
表1 含鐵原料及熔劑的化學成分 /%
名稱 |
TFe |
FeO |
SiO2 |
CaO |
MgO |
Al2O3 |
S |
P |
Ig |
精礦A |
66.64 |
9.79 |
3.01 |
0.66 |
0.33 |
0.084 |
0.024 |
0.024 |
0.03 |
精礦B |
65.22 |
22.52 |
7.02 |
0.58 |
0.40 |
0.150 |
0.100 |
0.027 |
0.00 |
精礦C |
65.09 |
14.70 |
5.62 |
0.45 |
0.35 |
0.160 |
0.065 |
0.036 |
0.00 |
粉礦 |
64.26 |
0.65 |
2.97 |
0.48 |
0.28 |
1.010 |
0.040 |
0.087 |
3.70 |
白云石 |
0.85 |
0.30 |
3.08 |
1.82 |
42.89 |
0.03 |
0.05 |
0.028 |
50.15 |
石灰石 |
0.65 |
0.06 |
2.91 |
51.82 |
1.87 |
0.52 |
0.04 |
0.054 |
42.58 |
生石灰 |
0.81 |
0.20 |
2.83 |
85.12 |
1.78 |
0.63 |
0.06 |
0.019 |
8.92 |
由表1和表2可知,磁鐵精礦與赤鐵粉礦的TFe品位均高于64%,精礦B的SiO2含量較高。三種精礦的粒度過細,無核顆粒導致制粒性能差,特別是精礦A與精礦C的-0.074mm含量高達97.79%與95.00%,而粉礦的粒度分布較均勻。因此,適當增加部分粉礦提供制粒核心,從而改善制粒效果。石灰石和生石灰中的氧化鈣含量符合燒結要求,白云石和石灰石的粒度分布均勻,0.5~3mm粒級的比例分別為40.4%和33.5%,為精礦制粒提供部分核顆粒。
表2 含鐵原料及熔劑的粒度組成 /%
粒級/mm |
+5 |
5~3 |
3~1 |
1~0.5 |
0.5~0.074 |
-0.074 |
精礦A |
- |
- |
0.10 |
0.10 |
1.91 |
97.89 |
精礦B |
- |
0.05 |
0.10 |
0.85 |
20.02 |
78.98 |
精礦C |
- |
0.00 |
0.10 |
0.10 |
4.80 |
95.00 |
粉礦 |
14.96 |
19.51 |
11.78 |
14.93 |
25.90 |
12.92 |
白云石 |
0.80 |
3.85 |
10.20 |
19.12 |
43.98 |
22.05 |
石灰石 |
0.03 |
14.97 |
20.23 |
20.17 |
27.46 |
17.14 |
生石灰 |
- |
9.06 |
16.49 |
17.01 |
21.01 |
36.43 |
燒結試驗所用燃料為焦粉,其灰分的化學成分和粒度組成見表3和表4。可知,焦粉灰分的氧化硅和氧化鋁含量較高,焦粉-3mm粒級的含量達到92.63%,但-0.5mm粒級的含量達51.85%,焦粉中細粒級含量偏高。
表3 焦粉灰分的化學成分 /%
名稱 |
TFe |
SiO2 |
CaO |
MgO |
Al2O3 |
S |
P |
Ig |
焦粉 |
1.38 |
6.46 |
1.41 |
0.18 |
5.58 |
0.21 |
0.021 |
83.12 |
表4 焦粉的粒度組成 /%
粒級/mm |
8~5 |
5~3 |
3~1 |
1~0.5 |
0.5~0.074 |
-0.074 |
-0.5 |
焦粉 |
0.55 |
6.82 |
16.03 |
24.75 |
30.90 |
20.95 |
51.85 |
1.2 試驗方法
常規燒結與燃料分加燒結試驗工藝流程圖如圖1所示,常規燒結中焦粉一次性由人工混勻再制粒,而燃料分加燒結中一部分焦粉由人工完成一次混勻,剩余焦粉在圓筒混合機中完成二次混勻與制粒,制粒時間均為5min。制粒后燒結混合料的燒結操作參數如表5所示。燒結指標包括燒結速度、成品率、轉鼓強度、利用系數、固體燃耗,計算方法見相關文獻[13]。燒結礦的礦相結構借助Leica DMI4500P型光學顯微鏡,進行礦相鑒定和顯微結構分析。
表5 燒結操作參數
燒結料層高度 |
鋪底料 |
點火溫度 |
點火時間 |
點火后保溫 |
點火負壓 |
燒結負壓 |
700mm |
30mm |
1050 ± 50 ℃ |
1min |
1.5min |
5KPa |
12 Kpa |
圖1 燃料分加燒結試驗流程示意圖
2 結果與討論
2.1 常規燒結工藝參數優化
開展細粒鐵精礦的常規燒結試驗,分別研究了制粒水分和焦粉配比對燒結指標的影響,結果如圖2所示。
(a)焦粉配比5.5%;(b)混合料水分含量8.0%左右
圖2 混合料水分和焦粉配比對燒結指標的影響
由圖2可知,隨著制粒水分的增加,因細精礦混合料的制粒效果改善,使得燒結速度顯著提升,同時適宜的水分強化了燒結過程的氣-固傳熱效率,使得燒結礦的成品率、轉鼓強度、利用系數都明顯提升,反之,固體燃耗逐步減低,因此適宜的制粒水分為8.0%。
基于適宜的制粒水分,繼續提高焦粉配比,所有燒結指標有所惡化,反而焦粉配比降低至5.3%,燒結礦的成品率與利用系數提升,固體燃耗處于最低值。因此,適宜的焦粉配比為5.3%。
2.2 燃料分加強化細粒鐵精礦燒結
基于焦粉配比5.3%,保持焦粉原始粒度不變,采用燃料分加技術強化細粒精礦燒結,提升燒結產、質量。將一次焦粉與二次焦粉的比例由100%:0%調整至0%:100%,考察其對燒結指標的影響,結果如圖3所示。
圖3 燃料外配對燒結指標的影響
由圖3可知,隨著二次焦粉比例由0%提升至50%,進一步提升了燒結礦的產質量指標,成品率和轉鼓強度分別提升,固體燃燒明顯降低。然而,隨著二次焦粉比例繼續增大,燒結指標呈山體滑坡式下降,是因外配焦粉比例過高,焦粉全都裹附于制粒小球表面,在燒結過程中焦粉與氣流中氧氣充分接觸,燃燒速率過快,從而導致傳熱前沿與燃燒前沿差距增大,導致料層最高溫度較低,影響燒結成礦。因此,適宜的一次焦粉與二次焦粉比例控制在50%:50%以內。
因焦粉中-0.5mm粒級含量高達51.85%,考慮到焦粉外配時,細粒級焦粉相對于粗粒級更易被氣流帶走,更易燃燒,從而對燃料分加燒結產生不利影響。因此,在燃料內外配比為50%:50%的前提下,降低-0.5mm粒級含量并以+0.5mm粒級補充,考察其對燒結指標的影響,結果如圖4所示。
圖4 -0.5mm粒級含量對燒結指標的影響
由圖4可知,隨著焦粉中-0.5mm粒級含量的提高,燒結速度在30%時達到最高值,燒結礦成品率和利用系數在40%時最高,轉鼓強度在50%時最高,固體燃耗在50%時最低。總體而言,全部燒結指標隨-0.5mm粒級含量提升有所改善,適宜的-0.5mm粒級含量為40%~50%,其原因是基于燃料分加,降低-0.5mm粒級含量使得二次焦粉中粗顆粒增多,其在混合料中主要以單一焦粉形式存在,在燒結中獨自燃燒,釋放的化學熱與氣流發生對流傳熱并隨煙氣向下傳遞,而輻射給附近鐵礦顆粒的熱量減少,導致燃燒帶熱量減少,溫度降低,不利于局部混合料的燒結成礦。
2.3 燒結礦化學成分及礦物組成
為進一步考察燃料分加技術對燒結的積極作用,選取3種優化條件下的燒結礦樣品,對比分析主要化學成分、礦物組成及微觀結構的變化。3種條件分別為:條件1為常規燒結,條件2為一次焦粉:二次焦粉=50:50,焦粉-0.5mm含量50%,條件3為一次焦粉:二次焦粉=50:50,焦粉-0.5mm含量30%三種燒結礦的主要化學成分結果如表6所示。
表6 不同燒結礦的主要化學成分
試驗 |
條件 |
TFe |
FeO |
SiO2 |
CaO |
MgO |
Al2O3 |
S |
P |
R |
1# |
常規燒結 |
56.58 |
8.75 |
5.15 |
10.52 |
1.96 |
0.46 |
0.024 |
0.043 |
2.04 |
2# |
50:50,50% |
56.25 |
8.74 |
5.28 |
10.67 |
1.97 |
0.41 |
0.027 |
0.044 |
2.02 |
3# |
50:50,30% |
55.66 |
8.86 |
5.22 |
10.80 |
1.95 |
0.40 |
0.025 |
0.036 |
2.07 |
由表6可知,因燒結混合料配礦方案相同,3種燒結礦的主要化學組成基本相同,其中,焦粉-0.5mm含量為30%時,燒結礦的FeO含量略有提高,是因為燃料粗顆粒含量提高,在局部出現了弱還原性氣氛,阻礙了FeO的充分氧化。三種燒結礦的鐵氧化物、鐵酸鈣粘結相及孔隙結構如圖5所示。基于多點的微觀結構照片,以色差統計分析燒結礦主要礦物的含量,如圖6所示。
由圖5可知,由于在常規燒結中焦粉被細粒鐵精礦裹附,其燃燒釋熱產生高溫狀態,樣品1#存在更多不規則、熔蝕狀鐵酸鈣包裹磁鐵礦,并與少量針狀鐵酸鈣互聯。適宜的燃料分加改善了料層熱狀態,利于燒結成礦,使得樣品2#出現結晶形態良好的針、條狀鐵酸鈣,與磁鐵礦相互交織,同時孔隙中嵌布著少量的硅酸鹽液相,提高了燒結礦的整體結構強度。樣品3#的微觀構造變差,以細小針狀鐵酸鈣連接磁鐵礦、次生赤鐵礦,孔隙較多。
由圖6可知,主要礦物均為鐵酸鈣、赤鐵礦、磁鐵礦、硅酸鹽和玻璃相,與普通燒結礦比較,采用燃料分加獲得燒結礦的鐵酸鈣含量增加,赤鐵礦、磁鐵礦和硅酸鹽的總含量有減少。
(a)樣品1#;(b)樣品3#;(c)樣品2#;(d)樣品3#
圖5 燒結礦的微觀結構
圖6 燒結礦的礦物組成(質量分數)
2.4 燒結煙氣CO的排放行為
為進一步考察燃料分加技術對燒結煙氣CO的減排作用,對比研究了條件1(常規燒結)和條件2(一次焦粉:二次焦粉=50:50,焦粉-0.5mm含量50%)的燒結煙氣COx排放行為,其結果分別如圖7和圖8所示。
由圖7可知,常規燒結過程和燃料分加燒結過程的CO2和CO煙氣排放規律基本一致。在燒結點火階段,CO2和CO大量排放,點火結束后CO2和CO排放趨于平緩。另外,燒結過程中CO2排放量遠大于CO排放量。燒結煙氣CO2主要為燃料燃燒和石灰石等物質分解反應產生的,CO主要為局部區域燃料不充分燃燒產生的。根據圖8計算的CO排放量,常規燒結過程和燃料分加燒結過程每噸燒結礦CO排放量分別為40.92 kg和38.42 kg,采用燃料分加方式,每生產一噸燒結礦能減少2.5 kg的CO排放,燒結煙氣CO減排效益明顯。
圖7 常規燒結和燃料分加燒結過程的COx排放行為
圖8 燃料分加對燒結煙氣CO的減排效應
3 結論
(1)細粒鐵精礦燒結所用焦粉-0.5mm粒級達51.85%,粒度偏細。制粒水分8.0%、焦粉配比5.3%的優化條件下,燒結礦的成品率、轉鼓強度、利用系數和固體燃耗分別為69.60%、66.03%、1.65 t?(m2?h)-1和54.95 kg?t-1;
(2)通過適宜的燃料分加強化細粒鐵精礦燒結,提高燒結礦產、質量指標,當二次焦粉比例為50%時,燒結礦成品率、轉鼓強度、利用系數分別為70.77%、66.80%、1.71 t?(m2?h)-1,提升了1.68%、1.16%、3.64%,固體燃耗為54.17 kg?t-1,降低了1.42%。
(3)相對細粒鐵精礦常規燒結,采用燃料分加技術,改善了燒結礦微觀結構,提高了結晶良好的針、條狀鐵酸鈣含量,鐵酸鈣與磁鐵礦相互交織,結構致密。采用燃料分加方式,每生產一噸燒結礦能減少2.5 kg的CO排放,燒結煙氣CO減排效益明顯。
參考文獻
[1] 姜濤. 燒結球團生產技術手冊[M]. 北京: 冶金工業出版社, 2014.
[2] Zhong Q., Liu H B , Xu L P, et al.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iron ore sintering with high-bed layer: double-layer sintering[J].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, 2021. 28(11): 1366-1374.
[3] Li G H, Liu C, Yu Z W, et al. Energy saving of composite agglomeration process (CAP) by optimized distribution of pelletized feed[J]. Energies, 2018, 11(9): 2382.
[4] 范曉慧, 孟君, 陳許玲, 等.鐵礦燒結中鐵酸鈣形成的影響因素[J]. 中南大學學報(自然科學版), 2008, 39(6): 1127-1130.
[5] 吳勝利, 韓宏亮, 馮根生. 燒結固體燃料分加技術的研究[C]//.第七屆(2009)中國鋼鐵年會論文集(上). 2009: 551-556.
[6] 任志國, 謝華, 柳望洵, 等. 燃料分加對混合料造小球團及燒結過程的影響[J]. 鋼鐵研究學報, 2000, 12(2): 1-5.
[7] 張清岑, 王隆謙. 關于燃料和熔劑分加的研究[J]. 燒結球團, 1980, 5(1): 27-34.
[8] 夏玉虹, 楊紹利. 燒結燃料二次分加優化試驗研究[J].燒結球團, 1998, (4): 22-25.
[9] 李強. 燒結細粒燃料分加技術研究[J].燒結球團, 2012, 37(2): 9-12.
[10] 閆小衛. 燒結燃料分加工藝優化試驗研究[J]. 山東冶金, 2017, 39(3): 23-25.
[11] Wu S L, Que Z G, Li K L. Strengthening granulation behavior of specularite concentrates based on matching of characteristics of iron ores in sintering process[J].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, 2018, 25(10): 1017-1025.
[12] 薛方, 熊軍, 石江山, 等.濕熄焦的分加對燒結生產的影響研究[J]. 燒結球團, 2019, 44(2): 9-12.
[13] Li G H, Liu C, Rao M J, et al. Behavior of SO2 in the process of flue gas circulation sintering (FGCS) of iron ores [J]. ISIJ International, 2014, 54(1): 37-42.